木棉道 · 中国雅事 | 插花,居室一抹香
选嫣红,裁嫩绿,春色傍纤指。
碧绣铜瓶,寒湛井华水。
疏疏密密安排,分浓配淡,
映一片、文心画理。
重位置。小窗矮几乌皮,蜻蜓翼明绮。
便到飘零,也在砚池底。
只愁帘外莺儿,怜伊孤冷,
衔送上、隔邻浓髻。
——王策《祝英台近·瓶花》
有人说中国没有插花,
有人说中国的插花在日本。
其实,我们每个人对中国插花的认知
都或多或少有些误解。
中国,才是东方插花文化的起源地。
中式插花在秦代以前就出现了,
《离骚》“纫秋兰以为佩”,
说的便是佩戴香花。
东汉时期,随着佛教的传入,
佛供花兴起,中式插花初见雏形。
《修行本起经》中写道:
“须臾佛到,知童子心时,
有一女持瓶盛花,佛度光明,
彻照花瓶,变为琉璃”。
隋唐时期,插花开始普及,
到宋朝达到鼎盛,
举国上下各行各业盛行插花之风,
大诗人陆游、杨万里都曾是插花的高手。
杨万里云“胆样银瓶玉样梅,
北枝折得未全开。
为怜落莫空山里,
唤入诗人几案来”
而陆游则抒怀“床头酒瓮寒难熟,
瓶里梅花夜更香“。
这个时期的插花艺术注重理性意念。
突出“清”、“疏”,
形成清丽疏朗而自然的风格。
近现代以来,虽受外来文化的冲击,
中式插花的影子渐渐被模糊,
但文化的根基没有被时光抹去。
2008年,传统插花正式被列入
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近几年,随着一批优秀古装剧的呈现,
中式插花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。
不同于西式插花的
花量大、色彩绚丽,
中式插花以借花抒情、
托物言志为特色,
色彩淡雅、清新朴实,
更加崇尚自然美,
追求意境和韵味。
在构图布局上高低错落,
不拘泥于形式的自由花型
或是斜与平出的长枝条,
或是以旁逸斜出点点小花,
俯仰呼应,张弛有度,
清雅流畅,一如山水画,
有远景有近景也有留白。
在选材上讲究品性。
凡材必有意,意必吉祥,
追求枝情华韵。
荷花出淤泥而不染;
牡丹国色天香,花中贵者;
梅花傲雪凌霜,花中清客;
兰之幽怀若谷、
竹之虚心有度、菊之玉洁冰清。
折枝插瓶,回归性灵之美,
让日子散发一缕芬芳,
简约朴拙的意境中,
流淌着四时的低语,
入眼是画,入心是禅。
女人如花,花如女人。
爱插花的女子
亦是生活中别样的风景。
她们自带幽香,步步生莲,
拥有与众不同的静美气质
和高雅脱俗的艺术品味。
点击图片即可进入木棉道微商城
邂逅改良国风美衣▲
花开的时节,寻觅芳踪,
着一袭改良唐装漫步。
棉麻衣襟在暖阳的照射下愈加惬意,
静谧的蓝、端庄的立领与盘扣
仿佛一阕流传千年的花间词,
精致的刺绣盎然于袖,
举手投足之时,暗香浮动。
点击图片即可进入木棉道微商城
邂逅改良国风美衣▲
轻触花枝,馥郁袭人,
不经意间,改良旗袍便入了花影。
在修身线条的勾勒之下,
东方女子的婀娜身姿尽显。
香风阵阵,轻纱如云雾般起舞,
纱上的花藤与真花融为一体。
点击图片即可进入木棉道微商城
邂逅改良国风美衣▲
那悠悠然走在莲花池畔的,
是一位穿着改良国风的伊人。
文艺的小衫和裙裾
与清新雅致的荷花互相呼应,
精美的刺绣点缀着楚楚纤腰,
让人不禁遥想,或许若干年前,
有一位民国的淑女也曾在此处赏莲。
点击图片即可进入木棉道微商城
邂逅改良国风美衣▲
木棉红是岁月中令人难忘的一抹惊艳。
穿红色改良国风外套的女子,
仰望木棉,亦将木棉的气质镌刻在心间。
化繁为简的设计散发着东方的雅韵,
一颗扣子缀着流苏,
流苏在繁花中飘动,分外生动。
而大气的袖口因中国纹的修饰,
而变得更加典雅庄重。
点击图片即可进入木棉道微商城
邂逅改良国风美衣▲
莲花有莲花的姿态,
莲叶有莲叶的幽美。
改良国风长外套是花旁的清雅,
也是叶间的婀娜。
一气呵成的长款剪裁,
将身材修饰得高挑又曼妙,
简约的盘扣和立领,
展现出传统的对称美学。
袖口的刺绣缓缓散发出古典意境。
虽还未折花,却好似已将花朵藏于袖中。
中式插花的理想境界,
不是将它像古董一样束之高阁,
而是让它重新流行于我们的生活。
居室里一瓶幽香,
身上一袭改良国风,
即是一种惬意的中式优雅。

2、本网其他来源作品,均转载自其他媒体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
3、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,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,电话:0755-32905944,或者联系电子邮件: 434489116@qq.com 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
4、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。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。